不婚不育的困境就暴露出来:
她会发现,自己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。
下了班想找人吃饭,人家都回家做饭了;
想找人出来喝咖啡,人家在带娃逛公园;
节假日外面万家灯火,自己只能把电视声音调大。
知乎上有个53岁的女人,自称性冷淡恐婚,所以不婚不育。
她活到现在,最深的孤独感来自于:
父母离世后,她没有家人,也没有家了。
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。
我们需要从群体中,获得认同感和价值感。
也正是这种社会关系,一次次点燃你的鲜活。
而不婚不育,就是在用岁月的刀,一根根切断这张关系网。
父母离开前,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女强人,觉得父母离不开她。
直到父母不在了她才明白,是她离不开父母。
她不婚不育的底气,都是因为当时父母还在。
我一直奉行的是,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活法。
所以在我看来,早婚、晚婚、不婚,都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我们有选择的权利,但也要有承担后果的能力。
你能承受晚年的孤单和寂寞吗?
能忍受独自躺在病床,那种无依无靠的凄苦吗?
能不羡慕同龄人儿孙满堂、尽享天伦之乐吗?
如果还不能笃定地给出答案,我的忠告是:

你至少要有一个,长期能随时打扰的人。
ta不一定是你的伴侣,但你们仍可以无话不谈。
在人生的重要选择和紧要关头,ta是能替你做主的人;
也能在你病危通知书上签字。
因为有这个人存在,你才不至于孤身一人;
当万家灯火亮起,你知道自己还没有被世界抛弃。
而是你自己对于“活着”这件事,体验到底如何。
在顺德,有一群终身不婚的女人,称作自梳女。
年轻时务工,老了抱团取暖,互相照顾。
一位92岁的老人被问到:后不后悔当自梳女?
“即便结婚嫁人、生了孩子,也是有好有坏,谁能说得准,有啥好后悔的呢?”
人们总是觉得,自己不满意当下的人生;
其实都源于,对不曾经历的人生充满期待。
其实有什么绝对的好与不好吗?
对于流浪的人而言,能吃饱饭就是好日子;
对于富豪而言,可能要买得起游艇才行。
而是当油尽灯枯时,你回首往事;
虽有不尽人意的选择,但也大致未违背初心。
膝下无子,你赚到的是半辈子的不操心;儿孙满堂,你赚到的是晚年的天伦之乐。
如此,你可以坦坦荡荡地说一句:人间值得。这就是我能想到最好的活法。